铜陵铁科轨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平车
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铜陵铁科轨道装备

电话 :0562-2856868

           18856269907

           13955929992

传真 :0562-2856868

邮箱 :tltkcl@163.com

Q Q :1214668400

网址:tltkgd.com

地址 :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栖凤路2632号

皇家客服网址【h707.cc】 _萧山日报

2023/9/8 0:18:05
264次

中新社南京8月5日电 题:莫砺锋:诗山词海引路人

  作者 杨颜慈 申冉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文学博士,现年74岁的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告别大学讲堂后愈发忙碌:讲座、出书……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大课堂里,他的诗词课还在继续。古典诗词正通过这位引路人,走进万千百姓家。

  近日,莫砺锋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诗山词海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巨大宝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站在唐诗宋词‘仙山秘境’入口处,向游客指点入山之路、解说沿途风景的导游,告诉大家,哪里别有风味、哪里又曲径通幽。”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受访者供图

  结缘“仙山秘境”:茅檐下与诗词初遇

  莫砺锋与古代文学研究结缘稍晚了一些。他在中小学读书时长于理而短于文。然而,机缘巧合下,莫砺锋在茅檐下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在图书匮乏的年代,农村尚未通电,煤油也是定量供应。当时莫砺锋养成一个习惯,白天死读死背,晚上就在黑灯瞎火中回忆。“这时,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便成了无数个霜晨月夕中慰藉我的良伴。”

  在莫砺锋看来,古诗词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读。一本小说读个几遍,情节就烂熟于心了,但是古诗词读个几百遍也不够。正是在那段岁月里,完全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读书,让莫砺锋滋润了心灵、充实了生活。

  莫砺锋说,陇亩十年,茅檐下的苦读和感悟,成为他走进古典诗词世界的最大契机。

  1979年秋,莫砺锋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在程千帆教授的指导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那一年的开学典礼上,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正在制定学位条例,不久就会颁布施行,希望大家能够成为新中国的首批硕士和博士。莫砺锋就此踏上了文学博士的研修之路。

学生们走进南京大学校园。泱波 摄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诗意世界或有灵犀相通

  在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数十年中,莫砺锋秉烛探幽寻觅古代诗歌之源,承上启下为研究界贡献了许多新颖观点,还继承程千帆先生衣钵,成为南京大学“两古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将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建设成一个阵容强大的学术团队。

  现代学术多具有国际性质,古代文学研究也不例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有了更多的国际交流经验和成果,莫砺锋与海外汉学家也有一些交往,做了一些在文学研究方面互通有无的工作。

  莫砺锋认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虽传统上各自独立发展,但诗意世界里或许有灵犀相通。在他看来,文学是可以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强烈共鸣的美好存在,更是东西方交流的一座文化之桥。在美国哈佛大学交流的一年中,莫砺锋编译了《神女之探寻》,收录了十多篇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这是中外学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方面的有益拓展。

  莫砺锋认为,读诗,尤其是阅读有着强烈人格魅力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伟大作品,会使人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会使人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除了教书育人、文学研究、对外交流,莫砺锋有着更诗意的心愿: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和绝色美景,让传统文化滋养更多人。

2017年12月18日,《重温经典·筑梦祖国》大型朗诵会暨首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第四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曹灿杯”获奖选手集体朗诵:《古诗联诵》。张勤 摄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典名著走进千家万户

  2023年6月2日,莫砺锋在北京参加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在会上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扬传统文化》为题进行了发言。

  莫砺锋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整体性把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的高度理论性评价。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让莫砺锋感触最深的是“第二个结合”。

来自南京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在百人诵读活动现场朗诵诗词,令现场观众重温经典。泱波 摄

  在莫砺锋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只有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参与,而是要有千千万万民众一起参与,才能够成功地实现这“第二个结合”。

  莫砺锋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则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这就给当代学者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既要精选某些价值最高的经典介绍给社会大众,又要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及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让古典名著脱离学术象牙塔的束缚,走进千家万户。”

  莫砺锋说,自己很幸运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这条道路,选择了作为中文系人。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语汉字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身份认同的文化基因。

  虽然莫砺锋在校园中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他的诗词课会一直继续下去。这位诗山词海引路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会止步,时而秉烛探幽,时而指路引航。(完)

  受访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4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梅庵书院首任院长。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主要著品包括《莫砺锋讲唐诗课》《诗意人生》《唐宋诗歌论集》等。


标签